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明《重修常州府医学碑记》考
明代崇祯四年刻《重修常州府医学碑记》,碑文简要介绍了常州府医学上溯自金元时期的渊源,记载了常州府医学在明代的兴废变迁,包括成化、崇祯时两次重要的重修经过.所记内容能直观反映明末地方官设医学的状态等信息,有助于研究明代的医事制度以及具体机构的变迁,是关于明代地方医事的第一手史料,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薛昊;陈仁寿 刊期: 2017- 02
-
廖平《伤寒古本考》述评
《伤寒古本考》共十五篇,廖平经多种文献比较研究,以目录为研究切入点,用治经辨伪之法考查《伤寒论》条文,考证《伤寒论》初唐本、中唐本及宋本之面貌,认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九、十卷均载仲景原文,评价了《伤寒论》多家注之得失,指出了《伤寒论》《脉经》《难经》等书中的部分伪文.其观点多以条注、按语形式呈现,常互见于各章.廖平提出的赵开美本是成无己注本的别本等观点值得商榷,对《伤寒论》初唐本内容的考证......
作者:王丽;和中浚 刊期: 2017- 02
-
《明堂五藏论》声训的相关研究
《明堂五藏论》部分中多处使用声训之法,然研究者多未注意此点,在录写中未能根据声训的特点作出正确的释读和校勘.因此,以《明堂》中五藏名、六府名的声训以及其他声训为例,以供同道探讨.......
作者:沈澍农 刊期: 2017- 02
-
首部系统辑录研究新疆出土涉医文书的力作
简述《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一书的成书过程,并介绍了其系统辑录、科学分类、整理校注等特点,为现有新疆出土涉医文书研究整理中全面系统者.......
作者:和中浚;王振国 刊期: 2017- 02
-
三七利用与传播史话
三七,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和民族药,并以“止血神药”著称于世.遍查本草、方药古籍,查证中国历史上三七的利用和传播历程,从出处、传播、产地分布和贸易进行分析,并就三七道家医学渊源、文山三七的发展与传播予以论述.......
作者:刘本玺;裴盛基;董广平;刘本玉;韦建荣;岳睿;龙春林 刊期: 2017- 02
-
苏合香考
苏合香在秦汉时期已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土,后被广泛应用于中土的医疗及社会生活.根据维吾尔医药典籍记载,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典籍所记载的苏合香.苏合香有较多异名,这些异名或得名于其功效,或得名于商贾宣传,或得名于梵语音译,或与其真假有关.苏合香在西域诸国用于佛教礼佛,烟熏驱蛇,涂身去臭,熏香醒神;在中国用于香衣香体,养生疗病,置棺防腐.进入中土后,在汉唐时期长生久视的时代追求中,由单方而复方......
作者:袁开惠;王兴伊 刊期: 2017- 02
-
七情学说发展源流述略
七情学说是中医历史上极具特色和疗效的疗法.它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先秦至三国时期是萌芽阶段;两晋到五代时期是初步形成时期;宋至元期间是七情学说的成熟完善时期;明清时期七情学说确立了它的地位.通过梳理七情学说的发展轨迹发现七情学说是多元化成熟学说,而它的更多价值也亟待我们去发掘.......
作者:杨娜;袁逸帆;王忆勤;刘国萍 刊期: 2017- 02
-
福建水产药膳的形成及特点
福建水产药膳是福建海洋文化的产物,既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又具备营养价值高、烹调喜创新、取材多便利、食用有禁忌等饮食文化特色.通过研究福建水产药膳的形成及特点,归纳其适用人群及发展前景,提高中医药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作者:彭榕华;魏斓 刊期: 2017- 02
-
医史学家陈邦贤的儿科建树
陈邦贤是我国著名的医史学家,在儿科领域亦颇有建树.从中西汇通科学育儿、普及学校卫生干预措施、采集儿科外治验方等三方面介绍了其育儿思想及儿科诊治经验.陈邦贤所作的儿科研究及实践,推动了民国儿科学的发展,为现今儿科临床提供了借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鲍健欣;胡菲 刊期: 2017- 02
-
论新媒体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生态研究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不仅是传声筒,还是放大器、存储器、引领者.新媒体的出现,在丰富着传播载体形式的同时,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整体生态带来了深刻变革.因此,要通过优化制度生态、经济生态、话语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等方面,探讨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
作者:张雷平 刊期: 2017- 02
动态资讯
- 1 《本草纲目》对花类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 2 《世说新语》医药情节评述
- 3 从“广誉远”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 4 “少沐春风旧草堂”——裘沛然先生怀念施叔范老师诗
- 5 学者重视抄书
- 6 剖章析句融会贯通--篇章分析举要
- 7 太极拳与中医“治未病”
- 8 居延汉简医、药、伤、病简文整理研究报告
- 9 论杜亚泉的中西医文化观
- 10 斯人已逝神不朽——读裘沛然医文研究二书
- 11 古代天文与中医学
- 12 旅沪徽州人与近代上海中医事业发展
- 13 钱学森中医现代化思想探析
- 14 直面人生看中医——鲁迅的中医观探析
- 15 风雨卅载寄深情——写在《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
- 16 学验精深鞠躬尽瘁——金寿山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
- 17 见证中医学与国民健康血肉关系的历史符号——《健康长寿与俗谚俚语》导言
- 18 论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
- 19 “西方中医”之鉴
- 20 试论五行理论及其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