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药文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4年第2期文章
  • 清代名医王九峰名、字及门人考

    考证了清代丹徒名医王九峰的名、字,及门人姓名.认为王九峰名之政,字献廷,门人有虞克昌、李文荣、蒋宝素、李欣园、朱致五.......

    作者:高小威;朱庆伟 刊期: 2014- 02

  • 从秦伯未中医科普读物观其健康教育思想

    通过考察秦氏编撰之《家庭医药常识丛刊》《中医疗养专刊》《家庭医学杂志》等中医科普读物,分析秦伯未中医健康教育思想,认为秦氏健康教育以时代健康需求出发,从擅长之专业入手,提倡临床实效,推广中医理论与知识;注重中医普及读物编撰与发行,读物以简捷实用、内容丰富、文字严谨见长,发行则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对当下中医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作者:肖梅华;陈丽云;胡蓉 刊期: 2014- 02

  • 清代上海中药业行会述评

    从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组织形式、功能及行业影响等方面,评述中药业行会对上海中药业的规范性作用,探讨其时代影响及其局限性.......

    作者:温建恩;吴鸿洲 刊期: 2014- 02

  • 民国时期上海民间社团与传染病防治

    民国时期上海民间社团参与很多传染病防治活动,如免费诊疗、收尸善举、举办时疫医院等,在传染病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上海社会民间社团的充分发展及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长.民间社团的活动有力地支持了上海近代城市的发展.......

    作者:何兰萍;刘岸冰;彭卫华 刊期: 2014- 02

  • 动静因循赋二绝

    社会日趋老龄矣.慕矍铄,论延寿,非仅话题,尤多力行.性静或坐练气功,喜动或习五禽戏.有长者尝笑谓余日:“静者岂非坐以待毙,动者戏若垂死挣扎:人生大限,孰能却之.《离骚》有句‘忘崦嵫而忽迫',又云‘折若木以拂日'.崦嵫者,传日落西天山也;若木者,传落日所栖树也.望西山崦嵫,恒期勿迫,折若木琼枝,虽拂安挡?”此诚彻悟语也,闻之黯然.体味良久,复以为大彻悟尤可生大积极之思焉.......

    作者:王礼贤 刊期: 2014- 02

  • 榕医锦翰珍若拱璧——评《壶天墨痕——近现代榕医锦翰》

    肖诏玮馆员、继《榕峤医谭》之后,又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壶天墨痕——近现代榕医锦翰》问世.读后,但觉如入中医药文化宝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不揣浅陋,谈谈读后感.1.实用价值笺笺一方,实际是医者理论基础的、临床思路、遣药技巧的结晶及传神所在,“一张好的处方,不但配伍严谨、加减有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医者的学术流派及其临床的特点.这类的处方,往往得到同行的赞赏,甚至令人叫绝”.......

    作者:俞宜年;林慧光 刊期: 2014- 02

  • 《现代难病针灸》读后

    近日,由张仁主任医师和徐红博士合作的新著《现代难病针灸》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继上世纪90年代初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张仁老师所撰《难病针灸》一书后,再次约稿而著.《现代难病针灸》近70万字,是在《难病针灸》的基础上,充分考量现代疾病谱及现代针灸临床医学特点而成,可以说是难病针灸方面的一部巨作.......

    作者:张进 刊期: 2014- 02

  • 法古论今,熔铸新说——评《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

    中医发展的关键在于临床,临床的关键在于辨证.然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创制并经现代学者归纳的辨证方法,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体系纷繁,难以融贯且少高屋建瓴之论.各种辨证方法,虽各有其学术价值与适应范围,但诸法并举,难免有各立门户、莫衷一是之嫌.晚近虽有有识之士对此颇多思索、着力研探,因其相关文献浩如烟海,梳理融合工程巨大,绝非一时一......

    作者:潘华信 刊期: 2014- 02

  • 六朝士人服散中毒之缘由

    六朝士人在服用寒食散后普遍出现了被称为“散发”的中毒现象.作为“药源性疾病”的“散发”肆虐于六朝的原因有三:寒食散方剂本身有极大的毒副作用;六朝医家对“散发”预防、治疗认知不足;服散者的种种不当行为增加了用药的风险与救治的难度.通过对寒食散的研究,不仅可窥六朝的世风、士风,对当今社会药物滥用问题也有一定警示意义.......

    作者:李浩 刊期: 2014- 02

  • “象”思维之我见

    从物象、意象、本象三个层次,形象地解读“象”思维,引申出象思维是中医学及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

    作者:谢惠迪 刊期: 201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