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药文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6年第1期文章
  • 《惠民药局记》非沈括所撰

    现存一些医书将《惠民药局记》作为沈括的佚文而收入,通过查阅中国历史及中国医学史等资料,确定沈括在世时,还没有惠民局之名,所谓的《惠民药局记》的作者也应当不是沈括.沈括生前出现在北宋京城的药局名称是太医局熟药所或卖药所,而不是惠民局或和剂局.《和剂局方》在沈括在世时尚未成书.所谓的《惠民药局记》系明人伪托,实则出自周密《癸辛杂识》,篇名为《和剂药局》.......

    作者:吴佐忻 刊期: 2016- 01

  • 18世纪日朝外交中朝鲜通信使的药物馈赠考述

    18世纪,朝鲜通信使与日本学者进行了大量笔谈交流,后经日方整理成册.对其中4部日朝医学笔谈书籍的研究,发现原文除涵盖学术问答外,还涉及朝鲜使者有关药物馈赠的相关内容.这些记录不仅可以真实、生动地了解日朝使者交往互动的状况,也为研究江户时期日朝药物交流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作者:李敏;黄英华;梁永宣 刊期: 2016- 01

  • 风行元代的清凉饮品——舍利别

    古人夏日会制作饮料用以消夏解暑,元代非常风行的舍利别,即以其香甜口感和多种作用成为夏日饮料中的佳品.舍利别为回回地面的特产,随着元代与西亚的交流进入中国并很快风靡.元朝政府高度重视舍利别的制作和使用,流传至今的元代典籍中对舍利别也多有记载,展示了舍利别在丰富古人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作者:侯如艳 刊期: 2016- 01

  • 清代医家赵学敏的医药素材采集源头考

    《本草纲目拾遗》为《本草纲目》后又一部重要本草著作,以资料丰富、补《本草纲目》之未备而颇受推崇.书中收载的药物,所涉地域极为广阔,不仅有作者生活之重心江浙一带,还包括新疆、西藏、云南、甘肃及东北、西北等其他边陲地区,甚至海外,足见作者赵学敏于素材之采集煞费苦心.考该书之相关文句,涉及大量人名,经分析,部分人名当为《本草纲目拾遗》所引文献之著者;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名,当为赵学敏访谈交流之对象.这些人身......

    作者:梁飞;张卫;李健;张瑞贤 刊期: 2016- 01

  • 范行准先生敦煌医药文书研究述评

    国内对于敦煌医学文书的研究涉入较早,且成绩斐然者,当首推范行准先生.范先生的著作主要有《燉煌石室六朝写本本草集注考》和《医学上的训蒙书——五藏论的研究》,分别对敦煌出土大谷530和P.2755号文书残卷进行了文书性质、书写时间等方面的考证,并完成了第一次对大谷530号文书的录文整理.其研究方法和角度也都成为后人参考的标准,其研究成果也成为后世进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于业礼;王兴伊 刊期: 2016- 01

  •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意象思维概念辨析

    意象思维是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以古代文献为依据,对意象思维的概念进行辨析,以冀厘清意象思维从雏形、发生至逐步演化成熟的过程,揭示意象思维的内涵,对于深入理解中医意象思维的发展脉络及理论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谢朝丹;何世民;李其忠 刊期: 2016- 01

  • “河图”“洛书”对《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建构的影响及其意义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十月太阳历是目前还在使用的古老的历法,这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尚存明显印记,藏象中的脾胃理论更是如此.“土”居中位照应四方的“重土”和顺时左旋理念是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为人体气化、气机活动枢纽,也是脾“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等理论的文化源头,由此建构的脾胃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作者:张登本;李翠娟;姜莉芸 刊期: 2016- 01

  • 唐宋医方钩沉

    《唐宋医方钩沉》一书裒集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宋代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赵佶等《圣济总录》四大方书中,相关中风、时病、虚劳、咳喘等病证的重要医方数据,或不闻于今者,或隐晦其旨者,按类纂辑,立足今日临床实际,加以阐发.方虽是旧,弘之惟新,冀希恢复已被湮没了七、八百年之久唐宋医方的本来面貌,提供临床新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药,为中医学术发展寻辟蹊径.......

    作者:潘华信;王莉 刊期: 2016- 01

  • 《黄帝内经》中的身体与早期数术之学

    《黄帝内经》中的身体是医学与文化的复合体,既有医学实践的观察,又有大量的文化加工重塑,因而传统中医学围绕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身体理论;这些理论又不断被历代学者加以援引,用以说明人与天地之理的和谐.透过《黄帝内经》中的身体,我们可以发现早期数术之学对宇宙时空的探讨,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医学对身体构造与功能的理解,对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成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与推动作用.......

    作者:刘鹏 刊期: 2016- 01

  •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标识符号析义

    成都老官山医简为新出土西汉初期简书,载录内容丰富.其中除正文之外存在大量符号,这些符号是简帛文本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与正文共同记录着医简文本的信息,有必要进行分类析义.故以战国至秦汉时期一般简牍符号制度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老官山医简符号的使用实例,进而探讨老官山医简符号使用规律,旨在通过对符号所表意义及使用规律的总结,为正确识读、理解原简内容提供相关依据,为验证简书书写年代提供佐证.......

    作者:王一童;王丽;李继明 刊期: 20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