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惠民药局记》非沈括所撰
现存一些医书将《惠民药局记》作为沈括的佚文而收入,通过查阅中国历史及中国医学史等资料,确定沈括在世时,还没有惠民局之名,所谓的《惠民药局记》的作者也应当不是沈括.沈括生前出现在北宋京城的药局名称是太医局熟药所或卖药所,而不是惠民局或和剂局.《和剂局方》在沈括在世时尚未成书.所谓的《惠民药局记》系明人伪托,实则出自周密《癸辛杂识》,篇名为《和剂药局》.......
作者:吴佐忻 刊期: 2016- 01
-
18世纪日朝外交中朝鲜通信使的药物馈赠考述
18世纪,朝鲜通信使与日本学者进行了大量笔谈交流,后经日方整理成册.对其中4部日朝医学笔谈书籍的研究,发现原文除涵盖学术问答外,还涉及朝鲜使者有关药物馈赠的相关内容.这些记录不仅可以真实、生动地了解日朝使者交往互动的状况,也为研究江户时期日朝药物交流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作者:李敏;黄英华;梁永宣 刊期: 2016- 01
-
风行元代的清凉饮品——舍利别
古人夏日会制作饮料用以消夏解暑,元代非常风行的舍利别,即以其香甜口感和多种作用成为夏日饮料中的佳品.舍利别为回回地面的特产,随着元代与西亚的交流进入中国并很快风靡.元朝政府高度重视舍利别的制作和使用,流传至今的元代典籍中对舍利别也多有记载,展示了舍利别在丰富古人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作者:侯如艳 刊期: 2016- 01
-
清代医家赵学敏的医药素材采集源头考
《本草纲目拾遗》为《本草纲目》后又一部重要本草著作,以资料丰富、补《本草纲目》之未备而颇受推崇.书中收载的药物,所涉地域极为广阔,不仅有作者生活之重心江浙一带,还包括新疆、西藏、云南、甘肃及东北、西北等其他边陲地区,甚至海外,足见作者赵学敏于素材之采集煞费苦心.考该书之相关文句,涉及大量人名,经分析,部分人名当为《本草纲目拾遗》所引文献之著者;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名,当为赵学敏访谈交流之对象.这些人身......
作者:梁飞;张卫;李健;张瑞贤 刊期: 2016- 01
-
范行准先生敦煌医药文书研究述评
国内对于敦煌医学文书的研究涉入较早,且成绩斐然者,当首推范行准先生.范先生的著作主要有《燉煌石室六朝写本本草集注考》和《医学上的训蒙书——五藏论的研究》,分别对敦煌出土大谷530和P.2755号文书残卷进行了文书性质、书写时间等方面的考证,并完成了第一次对大谷530号文书的录文整理.其研究方法和角度也都成为后人参考的标准,其研究成果也成为后世进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于业礼;王兴伊 刊期: 2016- 01
-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意象思维概念辨析
意象思维是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以古代文献为依据,对意象思维的概念进行辨析,以冀厘清意象思维从雏形、发生至逐步演化成熟的过程,揭示意象思维的内涵,对于深入理解中医意象思维的发展脉络及理论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谢朝丹;何世民;李其忠 刊期: 2016- 01
-
“河图”“洛书”对《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建构的影响及其意义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十月太阳历是目前还在使用的古老的历法,这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尚存明显印记,藏象中的脾胃理论更是如此.“土”居中位照应四方的“重土”和顺时左旋理念是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为人体气化、气机活动枢纽,也是脾“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等理论的文化源头,由此建构的脾胃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作者:张登本;李翠娟;姜莉芸 刊期: 2016- 01
-
唐宋医方钩沉
《唐宋医方钩沉》一书裒集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宋代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赵佶等《圣济总录》四大方书中,相关中风、时病、虚劳、咳喘等病证的重要医方数据,或不闻于今者,或隐晦其旨者,按类纂辑,立足今日临床实际,加以阐发.方虽是旧,弘之惟新,冀希恢复已被湮没了七、八百年之久唐宋医方的本来面貌,提供临床新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药,为中医学术发展寻辟蹊径.......
作者:潘华信;王莉 刊期: 2016- 01
-
《黄帝内经》中的身体与早期数术之学
《黄帝内经》中的身体是医学与文化的复合体,既有医学实践的观察,又有大量的文化加工重塑,因而传统中医学围绕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身体理论;这些理论又不断被历代学者加以援引,用以说明人与天地之理的和谐.透过《黄帝内经》中的身体,我们可以发现早期数术之学对宇宙时空的探讨,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医学对身体构造与功能的理解,对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成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与推动作用.......
作者:刘鹏 刊期: 2016- 01
-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标识符号析义
成都老官山医简为新出土西汉初期简书,载录内容丰富.其中除正文之外存在大量符号,这些符号是简帛文本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与正文共同记录着医简文本的信息,有必要进行分类析义.故以战国至秦汉时期一般简牍符号制度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老官山医简符号的使用实例,进而探讨老官山医简符号使用规律,旨在通过对符号所表意义及使用规律的总结,为正确识读、理解原简内容提供相关依据,为验证简书书写年代提供佐证.......
作者:王一童;王丽;李继明 刊期: 2016- 01
动态资讯
- 1 一堂别开生面的医古文课--听赖文教授讲《与薛寿鱼书》
- 2 中医五大自身发展规律
- 3 诗圣杜甫与中医药(上)
- 4 2005年上半年高等教育医古文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5 王旻《山居要术》新考
- 6 我与《中医药文化》的30年
- 7 深深水,静静流,悠然远去——忆病榻中的朱维铮教授
- 8 天道养生
- 9 《本草人生——尚志钧本草文献研究文集》
- 10 中医文化研究要志存高远
- 11 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
- 12 兰竹清芬多逸韵---忆《救急便览》的传承
- 13 鸿篇散墨永心留——深切怀念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
- 14 《各御医诊德宗景皇帝案》提要
- 15 《闲情偶寄》与养生
- 16 儒学嬗变对金元后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 17 传承型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三方面的强化
- 18 中医药文化传承途径之探析
- 19 论中医历代重要学术用语的范畴特征
- 20 《足臂十一脉灸经》之“参舂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