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药文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7年第5期文章
  • 近代中医药期刊中有关天癸的研究述评

    近代中医药期刊是指1911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有关中医药的期刊,具有很高的文献、史学、医学价值,亟待整理研究.而早见于《黄帝内经》的天癸,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内涵也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根据近代中医药期刊各家对天癸的探讨,梳理出近代各医家对天癸的认识,并总结其研究特点为:趋于“有形物质论”、注重其生理病理学认识、开始关注地域环境下的差异、逐渐具有还原论的特点及仍注重系统论的发挥;进而......

    作者:张永康;赵心华 刊期: 2017- 05

  • 出土医学文献的误读与过度诠释——以《五十二病方》为例

    传世医学文献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对古籍文本误读和过度诠释的现象,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一语的解释.但对于出土医学文献来说,由于难度较大,研究方法不完备等原因,存在过度诠释的现象相比传世文献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出土医学文献中出现的过度诠释多是与文本误读有关.试举《五十二病方》中“产齐赤”与“煮茎”二例予以说明,以冀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

    作者:张如青;于业礼;张苇航 刊期: 2017- 05

  • 古代医家名、字、号中的“玉文化”

    玉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玉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玉被认为高贵品德的象征,佩之宜人、食之养生;同时玉还是祭祀的灵物,被认为能通神灵.古代人们常选用玉名作为名、字、号用字,体现人们对玉的喜爱.对古代医家取玉名作名、字、号的现象作了总结,并类分为生活用玉之名、祭祀用玉之名与其他与玉相关的字三类,揭示了古代医家名、字、号的来历及其与玉文化的关系.......

    作者:周计春;田建雄 刊期: 2017- 05

  • 《四库全书》本《颅囟经》与清代藏书家

    大约成书于中古时期的《颅囟经》,未有全书留存.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复《颅囟经》,不仅使这部散佚已久的医籍得以归于整体面貌,且使宫廷藏书能够流传于世.清代藏书家李调元、陈鱣、丁丙等在传抄、刊行《颅囟经》的过程中,使得该书广为传播.通过史料梳理与版本考订,探讨《四库全书》本《颅囟经》的辑复情形及其被藏书家整理传播的过程.......

    作者:朱音 刊期: 2017- 05

  • 溯本穷源 剖析疑义——评《〈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

    《〈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是对《难经》早期注本——吴·吕广注本和唐·杨玄操注本的一次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此项工作具有如下特点和意义:选材精当,研精细密;详悉旧注,明辨疑似;提供线索,启迪后学.这对于促进文献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周益新 刊期: 2017- 05

  • 陆广莘的学术思想与中医气功

    国医大师陆广莘“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生之道”之学术思想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筑基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内容丰富而扎实.陆先生的健康生态医学模式重视生命层次,重视气的作用,不主张多用药,重视升降开合等,主要学术思想与气功的理论与实践呈现高度契合.......

    作者:李小青;李洁;许峰;沈晓东 刊期: 2017- 05

  • 经方家曹颖甫生平医事

    从成长环境、学习经历、业医过程、教学实践、培养后贤、时代背景、精神人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医经方家曹颖甫先生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其自学中医的基础,博文约礼、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其行医实践提供了支撑,选择经典和经方是其成功的关键.......

    作者:何永明;徐敏;黄煌 刊期: 2017- 05

  • 刘河间论复卦

    刘河间对复卦的诠释在易学与医学两方面均有创新.通过与易学传统诠释相比较,着重探讨河间运用易学方法论,对医学的“战果”症状病机进行新的阐释,终得以构建其代表性“火热病机”理论的思路历程.其对复卦的全新阐释视角,反映出河间解《易》,既不离《易》之方法论主旨,又能创造性地突破易学传统论述框架,创新医学理论.由此可见,传统哲学与传统医学之间并非单纯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双向互构的关系.......

    作者:姚洁敏 刊期: 2017- 05

  • 《老残游记》中的医事探究——铃医的隐喻与医人医国情怀

    成书于清末的《老残游记》记录了一名铃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的经历.小说以铃医隐喻为线索,以一系列涉医情节的描述展示中医“不唯医病,亦可医人,更可医世”的大医情怀.通过《老残游记》中的医事研究,解读铃医隐喻所暗含“上医医国”的中医人文精神,并探寻此种精神对中医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渝 刊期: 2017- 05

  • “丹溪学派”医学文化内涵探析

    “丹溪学派”作为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七百多年,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容.从家学、师传、理医转变、人脉环境及师承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发掘丹溪学派的医学文化内涵.......

    作者:江凌圳;盛增秀;王英 刊期: 2017-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