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对席文《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一书的评析及思考——以人类社会学和文化学医史观为主视角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技史专家席文因其对“李约瑟难题”的独特解读,开始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但近十年来并未形成新的研究热点.《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一书,集中介绍了他多年来研究中国科技史、医学史的人类社会学、文化学方法论及其体会.这些方法对中国医史研究具有较实用的指导意义,笔者以人类社会学和文化学医史观为主视角,通过评析各章节相关内容,并对可能启发医史文献研究的新思路作了一番思考,希望能有更多专家关......
作者:段英帅;段逸山 刊期: 2017- 04
-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述评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澍农教授花费30余年心血编纂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1]一书,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现存于法国、英国、俄国、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具有相对完整性的106个卷号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书进行整理、校注,全书120万字,涉及文献200多种,采用图文并行对照的形式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敦煌吐鲁番医药学研究领域进入新的高度,为中医药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
作者:陈正荣 刊期: 2017- 04
-
纵观鲁迅与中医
鲁迅早期批评中医的言论常被某些反中医人士用作攻击中医的利器,然而,通过纵向梳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鲁迅对中医有一个批评、学习、践行和客观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变化等诸多因素有关.......
作者:叶进 刊期: 2017- 04
-
宋代医药保障机构发展探析
宋代重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加强了民间医药保障机构的建设,如安济坊、养济院、和剂局、惠民局等,按照功能已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医院、福利院、制药厂和药房.虽然这些机构的建立有其客观原因,但其政策导向是进步的,对推动医药的民众化以及改善平民的医疗条件都起了积极作用.......
作者:胡玉 刊期: 2017- 04
-
张松《本草节要》及其对本草学的贡献
《本草节要》是南宋张松节抄《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大型本草著作中的常用药物,编纂而成的一部本草著作,已亡佚,但在《宝庆本草折衷》《本草纲目》等著作中保留了部分内容.全书以简约精炼的语言概述药物性味及功效,早将芰实等归为药用,早提出香薷治暑、山楂消食的功效,并推广草果在临床应用等,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文章从作者考辨、原文辑佚及其对本草学的主要贡献等方面进行探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作者:马红敏;王兴伊 刊期: 2017- 04
-
唐代河南道土贡药材浅析
河南地区历来是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唐代河南道土贡药材在全国占有很大比例,具有种类多、数量多、质量高的特点.对河南道土贡药材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河南地区道地药材的分布情况,在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上也有可供参考的地方.从唐代方志和中医古籍入手,对唐代河南道土贡药材进行分类并分析其道地产区,同时比较《千金翼方》《新修本草》等书所载药材疗效,探究土贡药材与当时宫廷消费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硕 刊期: 2017- 04
-
“令胞中略转”寻义
通过分析“转胞”这一中医病名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令胞中略转”一语的联系,认为后者是嵇康将当时医学中“转胞”这一专用病名拆解化用为兼语式入文的一种表达方式,其语义为“几乎憋出转胞病”.......
作者:杨基建 刊期: 2017- 04
-
解读“中医”之“中”
《汉书·艺文志》曾提到有些医疗措施,处理不当,给热证增热,给寒症增寒.外表也许不显差迟,体内精气,必遭损伤.于是乎,引用谚语强调:“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常得中医”的“中”,就谚语的辞义而言,含寓的正是我传统医学之被称为“中医”的深层原因.甲骨文“中”略作诸形.学术界的观点,比较一致,以为像建中之旗,契刻的是有飘带的旗儿立建在框中的形象.字的所像,大概是古代测风向及其大小、观日影及其变化的器物......
作者:王礼贤 刊期: 2017- 04
-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中医药海外文化适应策略探索
从古至今,中医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向海外传播.了解当今中医药在海外的“文化空间”形态,及其作为客体文化对海外主体文化的适应现状,并借助“文化适应”理论,提出以构建主客体“融合”关系为目标的“文化整合”策略.......
作者:李芳;郑林赟 刊期: 2017- 04
-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海外中医中心运营现状初探——以中国-捷克“中医中心”为例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医药将在对外交往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捷克“中医中心”作为首家由双方政府联合指导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海外中医中心,肩负着我国中医药在中东欧地区深入推进和发展的重要使命,探讨中国-捷克中医中心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运营中医合作中心显得尤为重要.从现今五种主要的海外中医中心运营模式出发,结合中国-捷克“中医中心”发展情况,探讨适宜的运营机制,为海外中医药......
作者:姚嘉文;胡峻;王见义;陈静静;周华 刊期: 2017- 04
动态资讯
- 1 澳大利亚中医药发展现状调查及对中医药国际化教育与传播的思考
- 2 刘衡如先生《康城十咏》(三)
- 3 石幼山医案赏析
- 4 针道金陵五十年——记1957年南京《针灸学》出书前后
- 5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医药在当代意大利
- 6 清代范在文《医经津渡》考述
- 7 中医五色诊的思维方式探析
- 8 汉译佛经中的天竺药名札记(五)
- 9 曹批《痢无止法解》赏析
- 10 清末御医力钧《难经》文献整理初探
- 11 《素问·宝命全形论》针刺词语考辨举隅
- 12 清代“仲景之后”印介绍
- 13 从《素问》、《灵枢》看《汉语大词典》的书证溯源问题
- 14 从《大唐西域记》看唐代西域的医药文化
- 15 古人对优生优育的认识
- 16 脏腑与中医整体美容观
- 17 『内经图』拓片研究
- 18 中药麻醉史初考
- 19 海盐郭氏三传医方
- 20 识契真要 目牛无全——《黄帝内经》读法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