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药文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6年第2期文章
  • 《东医宝鉴》引用的仲景文献分析与研究

    参考朝鲜医著《东医宝鉴》引用的仲景文献,比较今本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等内容,并对既往研究中提及的仲景佚文进行再次确认.分析《东医宝鉴》所引仲景文献的著录方式、引文特点,从而探讨、还原《东医宝鉴》编纂过程中选录仲景文献的历史原貌,为今后研究仲景相关文献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敏;梁永宣 刊期: 2016- 02

  • 近代海派中医名家编撰医学书籍概述

    近代海派中医名家的医学类书籍十分丰富,是海派中医名家医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近代海派文化的珍贵材料,对这些书籍进行分类、析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近代海派中医名家亲自著述的医学书籍为研究基础,参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并据近代学科分类法对此进行研究,探讨此类医学书籍的各自特点,旨在说明海派中医名家及其所著医籍对中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陈稳根;张如青 刊期: 2016- 02

  • 《金匮要略》杂疗方“须得流去”辨析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中暍死”治疗方中的“须得流去”,在宋定本后的诸传本中皆作“须得流去”,但在明代洪武年间吴迁抄录的《金匮要略方》中作“不得流去”.“须”与“不”一字之差,意义却截然不同.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医理可推断出吴迁抄本“不得流去”可取.......

    作者:熊俊;段逸山 刊期: 2016- 02

  • 老年养生思想探析——读《养老奉亲书》与《寿亲养老新书》

    《寿亲养老新书》为元代邹铉所著,是对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进行的续编.陈直在《养老奉亲书》提出“食疗先于药治”和“承顺情志”来加强对老年病的防治,以道德礼法来指导子女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护,在此基础上,邹铉提出“自养先于他养”的养老思想.以上老年养生思想为现今解决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启发了新的养老理念和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许笑盈 刊期: 2016- 02

  • 道情与真情——清代名医徐灵胎《洄溪道情》述论

    道情源于唐代,作为传统曲艺的一种,历来承载着情理交融的特质.清代名医徐灵胎创作《洄溪道情》39首,题材广泛,除古来多见的醒世游闲之作,还增添讽谏时事、悼亡亲友、恭贺赠送、游览书画等大量内容.徐氏溯本寻源、考订古调,令道情曲词相合、雅俗共赏,《洄溪道情》实为半儒半道之作,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时值当下,在重新体验这一传统曲艺独特魅力的同时,冀望能够给予道情艺术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作者:钟微;李文彦;杨奕望 刊期: 2016- 02

  • 试论内观对中医实践的补充

    中国传统医学身心兼治,融合儒、道、释三家“调心”之说形成中医学所倚重的内观实证方法和具有传统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内观逐渐淡出了中医舞台,重新拾起这一重要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阳舸;李兆健 刊期: 2016- 02

  • 从人类学视角看抗疟药青蒿的“发现”

    中草药青蒿的“发现”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起于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对中草药材进行系统筛选.首先在1971年验证了青蒿提取物有抗疟活性[1];19世纪70年代后期,完成了青蒿抗疟有效单体的化学结构测定,结果发现青蒿素是一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完全出乎想象.1986年青蒿素类药物上市生产,19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关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2004年正式推荐国际社会将青......

    作者:许小丽;秦倩 刊期: 2016- 02

  • 从帝王遗诏涉医内容看唐代医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历代医人的社会地位变迁已经引起学界一定的关注,也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问世.但从帝王遗诏中的涉医内容入手,考察唐代医人的社会地位变化的文章还未多见.帝王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以其态度来推断当时医人所能达到的社会地位是有可行性的,而唐代帝王的疾病体验及其对医人的看法较多的体现在了他们的遗诏之中.本文梳理了唐代历任帝王遗诏中的涉医内容,以此为出发点推测唐代医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并进一步探讨其变化背后的原因.......

    作者:王思璀 刊期: 2016- 02

  • 明清江南医生与地方慈善事业探论

    明清江南的地方志显示,医生群体广泛活跃于公共事务之中,慈善事业是重要领域之一.医生的慈善活动并不仅限于提供医疗服务,还广泛涉及其他诸多慈善领域.与士绅、商人相比,医生的慈善活动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创建、资助或经营的慈善救济机构以医疗机构为主,同时涉及育婴堂、同善会等地方主要的慈善组织;个体行为较多,力量相对分散;救济的对象主要分布在乡村;具有连续性、灵活性,较少受到官方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没有强......

    作者:刘希洋 刊期: 2016- 02

  • 《本经疏证》训诂特点初探

    《本经疏证》采用“例则笺疏之例,体则辩论之体”的写法,承明清顾炎武实学遗风.基于乾嘉训诂考据之学,以《本经疏证》为主,医经为辅,博采经籍,训词释句,参以目验,注明《本经疏证》药物功用,探讨其训诂特色,既可窥见乾嘉学术在《本经疏证》注疏考据之风采,亦可认识《本经疏证》在临证治疗方面之功效,对于当今中医药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媛;黄作阵 刊期: 201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