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药文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7年第1期文章
  • 近代中医药期刊中有关妊娠脉的研究钩玄

    近代中医药期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深受学界重视.根据近代中医药期刊中对妊娠脉的论述,总结近代医家对妊娠脉的经验和认识,分析这些认识的特征,并结合现代中医对脉象的认识,提出正常妊娠脉以洪滑为主要特征、妊娠脉象是动态变化的、对于妊娠的判断除了脉象外还需综合其他症状等,以期供临床和教学参考.......

    作者:焦文;赵心华 刊期: 2017- 01

  • 中医五色诊的思维方式探析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探析构建中医五色诊理论的思维方式.认为病色主寒热、善恶的判断源于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五色应五脏的认识基于五行属性的推演络绎,五色应时的认识源于顺势思维的指导,诸诊合参的认识基于整体思维的指导.指出从思维方式角度,寻找五色诊理论形成中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更好理解五色诊的内容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王颖晓 刊期: 2017- 01

  •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载民国针灸文献述略

    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形式与内容,除《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已载的书籍外,尚有大量散存于民间.通过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进行初步普查,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6种,旨在对其进行梳理介绍,为针灸文献研究增遗补漏.......

    作者:杨克卫;李芃柳;王朝辉;孙海舒 刊期: 2017- 01

  • “医者,意也”辨析与正名之溯源求真

    运用多学科知识考察“意”字内涵及其与医的关系,论述“医者,意也”这一古老命题的本源和本意,提出意即思维,意是医之本体,医即思维的观点,于正确理解“医者,意也”及消除对其的误解方面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

    作者:张枢明 刊期: 2017- 01

  • 甲骨文, 中医文化基因

    年初,编辑部寄我《中医药文化》2015年1期,得从封二喜读《习近平同志涉及中医语录选摘》.稍后,殷商甲骨文研究院赠我甲骨文书法邀请展“作品集”,读到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序,又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珠联璧合,中医药文化基因之源于殷墟甲骨文,已为语录所示.汉字文化,原本是中医药文化重要......

    作者:王礼贤 刊期: 2017- 01

  • 华叶递荣传真术——读卢祥之教授《医溪絮语》

    卢祥之教授编著的《医溪絮语》一书,总结了百余位名医临证与治学的独到之处,包含名医治医名言、内科、针灸、武医结合的治疗特色及前人对于方药,治疗方法的明悟,发人深思.......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17- 01

  • 寻梦唐宋 重铸辉煌——《唐宋医方钩沉》导读

    在过去的医史界中普遍存在着唐宋医方“重方药,轻理论”的论断,而作者通过对唐宋医方的整理和重新挖掘,阐明了唐宋医方中不仅有新理论研究提出,而且存在着许多现在仍有借鉴价值的治疗手段.通过举例唐宋对辛味祛风药,肺痨咳嗽,治疗温病的认识及当时影响较大的补益方等论述钩沉,阐述了唐宋医方对于医学理论上的贡献及对现代社会医疗的可取之处,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及临床价值.......

    作者:潘华信;王莉 刊期: 2017- 01

  • 禁咒术在江南地区的演变——以浙江“婺州医学”为例

    简述了禁咒术在江南金华婺州地区发展的演变过程,从先秦时期的巫祝流行到两汉时期的巫医分离,从魏晋时期的道教融合到隋唐时期为官方采纳,以及宋代以后的日渐边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兴起到衰落的原因.......

    作者:朱杭溢;胡滨;傅晓骏 刊期: 2017- 01

  • 地域环境对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影响

    晋唐以前中国经济文化的重点在黄河流域一带,对疾病的医疗经验以北方为主.随着宋元以降,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转移,南方的地理气候及疾病对医家临床产生了重要影响,终促使温病学说脱离伤寒而独立,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大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较为典型的地域环境下才能形成,不可能主观造就.不同地域下形成的学说都可以并存于中医学术框架之中,只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有多少之别,从而成为地域医学流派分立的依据.......

    作者:郑洪 刊期: 2017- 01

  • 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历程及对海外中医发展的影响

    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已经近半个世纪,近年来在美国取得合法化,并获得独立的职业代码,在美国民众中获得的认可度也日益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中医在海外发展的可行性.梳理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分析针灸在美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炼出其发展的关键步骤,为中医药事业在海外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作者:杨渝 刊期: 2017-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