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药文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8年第2期文章
  • 仁心妙手岐黄路——国医大师裘沛然的从医之路

    以国医大师裘沛然儒医结合的从医之路为例,从医德医风角度探究中医人才培养的必备要素.中医医德医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以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为其根本内涵,主要包括医家个人修养、医患关系、同道关系三方面内容;个人修养是中医成才之基,医患相得是中医成才之途,同道相慕是中医成才之助.......

    作者:金珏;邹纯朴 刊期: 2018- 02

  • “瘾疹”及其相关病名的探讨

    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认为中医学早以“隐轸”命名荨麻疹,之后又有“瘾胗”“瘾(瘵)”“(癔)胗”等.“隐”为本字,后对“隐”的缩写加“疒”,成“(癔)”(“(癔)”同“瘾”),专作瘾疹解.“(瘠)”“胗”同“疹”,“軫”通“疹”.故“瘾疹”等与“隐轸”含义相似,属现代荨麻疹.早期的“瘾疹”具有皮疹小,隐藏于皮肤之下等含义.明清时期,对“瘾疹”临床表现的描述更加详实,归纳出“随出随收,收而复出......

    作者:程塞渊;杨波;李咏梅 刊期: 2018- 02

  • 敦煌《字宝》“马啌嗓”义辨及其医学阐释

    对敦煌《字宝》中医学词语“马啌嗓”中“啌嗓”病名详加考辨,并作医学阐释.认同张铉言“音仲”标的是与啌病有关的“蚛颡”之蚛音与缪启愉所言“啌嗓”为呼吸道、鼻咽部疾病两种观点.然而,颡非嗓的借字,而是嗓的本字.啌、嗓为两种疾病,二者也未必同时发作.蚛(虫)颡这一病名的使用与广泛流传反映了中古医学的虫病因说,同时对比了古今医学对啌病、嗓病的认识差异.......

    作者:袁开惠;刘庆宇 刊期: 2018- 02

  • 从《天盛律令》看西夏与宋医政制度之异同

    西夏文法典《天盛律令》(全称《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我国现存早由少数民族文字编撰而成的法律文献,于西夏仁宗天盛年间发布施行.法典共20卷,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了解西夏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也包含不少涉及医药的内容,散见各章节中.通过对《天盛律令》涉医内容的整理分析,拟从医疗机构的设置、管理以及医学人员的职责、权利等方面对西夏的官方医学模式进行梳理,并与北宋时期的相关医政制度进行简单比较研究.......

    作者:丁洁韵 刊期: 2018- 02

  • 居延新简“出矢鍭方”考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居延新简中的“出矢鍭方”进行了释读,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通过“矢鍭”形质演变与致伤情况的分析,对该方的药物组成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同时,下延至后世文献对“出矢鍭”法的记载,对我国早期军事医学的情况做了初步反思.指出该方作为历史中的一个残片,可对当时的边塞生活和医疗情况做些许补充.......

    作者:张苇航 刊期: 2018- 02

  • 文本误读与学术淆乱——以敦煌医药文献解读为中心

    中医学术的传承主要依赖书籍的记载与相关阅读,对中医古籍未能作正确校勘或正确读解,所传知识就会出现偏差甚或完全走样.列举敦煌医药文献因现代人误读而致人们对所载文献中用药、组方、治法、主治知识的认知错误,并对此予以考释纠正.......

    作者:沈澍农 刊期: 2018- 02

  • 回鹘文《针灸图》及其与敦煌针灸文献之关联

    宋元时期是回鹘医药学发展的昌明时期,这一阶段回鹘医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周边先进的医药文化,尤其是对西域各地医学和中医的兼容,进而出现了颇具特色的针灸图.此图见于德藏吐鲁番本回鹘文写本残卷Mainz725.残卷留存10个腧穴,其中7个可在敦煌所出汉文《灸经图》中找到对应部位.回鹘文残卷开头部分还出现了针灸中年月日“入神所忌”的内容,尽管所涉内容不多,且无详细解释,但借由敦煌针灸文献及宋代《太......

    作者:杨富学;张田芳 刊期: 2018- 02

  • 汉译佛经中的天竺药名札记(二)

    利用梵汉对勘和比较的方法,讨论了汉译佛经中的两组天竺药名——牛膝(阿波末利伽草)和婆罗门皂荚(王树与阿勒勃),并简要指出了其在丝绸之路医学史研究上的价值.......

    作者:陈明 刊期: 2018- 02

  • “西方中医”之鉴

    中医自古是在中华文化圈发展完成的,但“西方中医”却是在近现代特殊历史时期,在西方异文化中形成.“西方中医”的文化形态在西方社会存在多样性,但许多奇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则并不为国内学者熟知,而且无合适的名词概念与之相对.基于文献研究基础上,梳理西方中医、西式中医、西传中医和海外中医等新概念并加以阐释,探讨中医走向世界的模式和策略.......

    作者:吴凯;张蕊子;戴翥;贺霆 刊期: 2018- 02

  • 王僧孺“佣书”出身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以及发明之初时,有一种职业叫“佣书”,就是受雇替人抄书.从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佣书”这一行当非常盛行.从事“佣书”的人,在魏晋南北朝时又称为“经生”,唐代便直白地呼作“抄书人”.......

    作者:段逸山 刊期: 201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