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药文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中医药文化杂志2006年第6期文章
  • 追忆名中医王慎轩先生(四)——王老与中医教育事业

    王慎轩先生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毕业于丁公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应苏州的浙江同乡之邀,于1923年初赴苏州悬壶应诊.他早年毕业于浙江第五师范,并担任过一些学校教学工作,所以对学校教育情有独钟.尤其在苏州崭露头角之时,深受病家的爱戴,并时常有人欲拜师于先生,遂萌志办一所中医学校,以培养中医人才.......

    作者:周耀辉 刊期: 2006- 06

  • 江南小镇五咏

    江南小镇,各具地方特色,而又存有旧时风韵.其怡情悦性之功,每令置身其间者混一穷达,莫辨古今.道家谓乘物游心,医家云恬憺虚无,庶于此中求之.余常闲游焉,游则多遐思,亦生诗兴,归乃记而咏之.兹摭二三,遗笑于大方之家.......

    作者:王礼贤 刊期: 2006- 06

  • 古人对优生优育的认识

    孕育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和责任,探索与发现古人尤其是传统医学的胎教思想与措施,用于指导孕妇的修身养性与饮食起居,正是一条造福人类的新路子.文章通过我国周秦汉唐文献以及传统医学所阐述的关于人类优生优育思想与措施,揭示其社会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的学术价值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

    作者:沈红 刊期: 2006- 06

  • 读《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

    作为一个人类文明发源地的民族,在国家制度建设的层面相对于其他民族必然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毋庸置疑.我们民族在相当古老的年代已经享受到高程度制度建设的惠泽,其中包括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

    作者:王建华;星桥 刊期: 2006- 06

  • 润物无声颂国医——《文化中医》读后感言

    当获悉常宇编辑等主编的《文化中医》(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面世的消息时,我是非常振奋的.待看到该书的封面上还署有我的名字时,我又感到惴惴不安,因为我只不过帮助编者做过点策划而已,对其编辑和出版并没有做过其他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如此无功受禄是让人汗颜的.不过,读书之后的心得是颇不寻常的,兴奋的情绪激励我不得不提起笔来写上几句.......

    作者:温长路 刊期: 2006- 06

  • 朱斐君手书膏方

    慢性病及体质虚者之调理,为中医之一大特色.既云调理,多需长服久服.如果仍是一大碗苦汤,病者自难以持久.因此,自古有膏滋一途,实介乎药疗与食治之间的妙法.......

    作者:林乾良 刊期: 2006- 06

  • 《伤寒论类编》提要

    《伤寒论类编》十卷,清代虞镛编注,子虞长源参订约成书于清代乾隆元年(1736).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作者:程磐基 刊期: 2006- 06

  • 重视文化的重要力量和作用——加快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建设的措施与构想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国际化,必将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和动力,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本文提出了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指导思想,阐述了中医药文化品牌、文化学术活动、文化平台、文化产业等一系列建设构想,设计了实现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

    作者:张建中;何星海;徐强;朱慧华 刊期: 2006-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