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文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628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1-1971/R
邮发代号: 4-4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上海
出版地区 上海
订购价格 22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医药文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3-6281
- 国内刊号:31-197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1 来稿务必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表达准确,学术思想新颖,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每篇论文应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作者单位、中文摘要、主题词(或关键词)、正文(包括图)、参考文献。
2 题名 题名要求简明扼要,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3 作者单位和署名 作者单位和署名应全部列出,置于题名下方。作者单位需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两个以上,应分别注明。
4 摘要 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对文章的核心内容作精练概括。
5 关键词 文稿均须标引关键词,一般为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
6 致谢 致谢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并应征得被致谢本人同意。对被感谢者可直书其名;但力求文字简练,评价恰当,用语准确。
7 参考文献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法,即按引文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外加方括号标注在文献作者的右上角;如文献作者名不出现时可作为文中词语的一部分引用。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项目应齐全,文献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每条参考文献题后需加文献类型标识:期刊[J],专著[M],学位论文[D],论文集[C],报纸文章[N],标准[S],报告[R],专利[P],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采用[A],对其他未注明者采用[Z]。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页码-止页码.
专著: [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以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码-止页码.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序号]章节作者.文题[A].见(In):主编者主编.书名[M].卷(册)次.版次(第一版可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码-止页码.
中医药文化杂志影响因子
中医药文化杂志发文量
中医药文化杂志总被引频次
-
音乐疗法治疗情志疾病的历史与现状
音乐疗法作为与音乐、医学和心理学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非药物疗法,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通过对音乐治疗的历史溯源与现状的总结,对音乐疗法在情志治疗方面的前景作思考与展望.......
作者:蔡之幸;张振贤 刊期: 2013- 03
-
女医士张竹君之生年学籍新证
张竹君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女医士、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妇女运动先锋”,但她的生年与学籍仍存有争议.利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张竹君医照”,结合相关史料,初步推断张竹君生于1879年2月至1879年6月间,毕业于广州博济医院附属之博济医学堂.......
作者:杨奕望;叶进 刊期: 2015- 01
-
'04中国中医药文化、医古文暨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
作者: 刊期: 2003- 04
-
“象”思维之我见
从物象、意象、本象三个层次,形象地解读“象”思维,引申出象思维是中医学及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
作者:谢惠迪 刊期: 2014- 02
-
民国期刊《中国医药月刊》述要
《中国医药月刊》以“发扬医药学术、普及医药知识”为宗旨,立足中医,积极推广,是民国时期一份重要刊物.研究其创刊背景、内容,探讨其风格与特点,剖析其地位与贡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熊俊;段逸山 刊期: 2013- 05
-
中医——尚礼的医学
通过跟师和长期的思考,近年我提出了“中医是尚礼的医学”的观念.这个观念不是我创造的,孙思邈在他的著述里已讲到“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疗效是硬道理.中医不仅要近期疗效,更要远期疗效,这就要对“医”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有一个深入的认知.......
作者:刘力红 刊期: 2014- 03
-
论中医历代重要学术用语的范畴特征
中医学说和学术在衍进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数以千百计的专用名词,这些名词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传统医学科学文化的反映,为了促进中医学说学术的继承性应用,对其特有的学说中的重要学术用语在范畴层面上进行总体特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茅晓 刊期: 2005- 04
-
中医药如何影响世界?——“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药发展专题研讨会”纪要
从依靠创新、通过法制、金融助力、回归传统、开放视野等五个方面,梳理了“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药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发言的要点,在回答“中医药如何影响世界”这一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是否也同样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世界如何影响中医药”,值得深思.......
作者:刘彦臣 刊期: 2017- 01
-
居延汉简医、药、伤、病简文整理研究报告
1930年4月,中国与瑞典联合的科学考察团在中国额济纳河两岸及黑城南的卅井塞,发现居延汉简一万余枚.1973年至1974年夏秋,由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居延考古队,又在甲渠候官(破城子)、甲渠塞第四隧和肩水金关新发掘居延汉简近两万枚.这些遗简是我国汉代张掖郡居延与肩水两都尉的行政文书档案,其中有一些与医、药、伤、病有关的简文,是研究汉代医药卫生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李戎 刊期: 2001- 04
-
日本《两东笔语》所载笔谈医学史料研究——以药物、诊疗为核心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有丹羽正伯所著《两东笔语》一书,详细记载了日本江户宽延元年日本东都医官丹羽正伯与朝鲜通信使者笔谈的经过,对双方探讨药物、诊治疾病等内容都有详细记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医学史料,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日本和朝鲜医家之间的交流情况,为研究江户时期日朝间医学交流提供了珍贵史料.......
作者:李敏;梁永宣 刊期: 2015- 01
动态资讯More >
- 1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在朝鲜的流传与影响
- 2 廖平《伤寒古本考》述评
- 3 敦煌残卷S.079碎片与仲景关系考
- 4 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 5 简析中西医文化比较研究之相关问题
- 6 “四物女宛丸”当作“四物女萎丸”
- 7 孟河医派兴盛原因考
- 8 “漐习”形义考
- 9 从锐志医学到热衷人学
- 10 八声甘州——旅英游感
- 11 清末御医力钧《难经》文献整理初探
- 12 丁氏门人声振杏林——追忆民国时期名医朱振声
- 13 《妇科秘兰全书》提要
- 14 汉字里的生命密码——读《汉字中医解码》
- 15 近代上海著名中医实业家李平书
- 16 明末市隐陈继儒泼墨挥毫语养生
- 17 太极拳与中医“治未病”
- 18 自然所损人为所致--古医籍文字错乱现象举要
- 19 一生德高望重一世三峡美名——探寻名医龚去非先生的治学之路
- 20 酉山堂本《千金方》简考